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巴菲特班] 華立


以下僅屬同學討論內容, 無推薦個股意圖, 請網友自行判斷
----------------------------------------------------------------------------
網誌: 巴菲特班 洪瑞泰 (Michael On)
文章: 華立
連結: http://mikeon88.blogspot.com/2009/08/blog-post_8636.html

From: weyzhiro
Sent: Monday, August 10, 2009 6:26 PM

華立企業是國內的高科技材料代理商,
代理美國、日本最先進的材料,
供應商包括奇異GE、住友集團、JSR、日本製鋼,
而客戶從台積電到鴻海等等。

其業務就是幫國內科技廠商代理購買上游基本原料。
其代理購買的產品有些我都不懂,
只知道那些是科技廠商製程必需要用到的上游原料。
不懂那些科技材料沒關西,
只要知道華立是通路商、代理的科技材料是必需品就好了,
其代理供應商和高科技客戶雖然會變,
但華立多角化極強,
單一客戶佔營收都會控制在10%以內,
當下游客戶需要更新的先進上游原料時,
或是有新興科技成立時,
華立就會通知其上游材料供應商而後研發新材料,
上游供應商需要華立提供蒐集最新資訊而後研發新材料獲利,
下游客戶需要華立把最新資訊提供給最適合開發此新材料的上游供應商而後研發新科技產品,
簡單講華立就是中間人,
其業務是經久不變,10 年後其業務還是會存在。

華立很像巴菲特旗下的TTI Inc.。


From: Tequila
Sent: Tuesday, August 11, 2009 12:09 AM

「簡單講華立就是中間人,做的是代理生意」,
個人認為此商業模式變數極大

代理生意不外乎有幾個強項:
業務強項、通路強項、語言強項、或者是關係強項...等
也就是說,
一定要有哪個地方非常厲害,才能不斷拿到代理權

風險如下:
1. 代理生意好做,只要拿到大廠的代理權,就成功了一半。
這個道理其他代理商也懂,
會不斷提出更優渥的條件爭取代理權,
在競爭之下利潤就會降低。

2. 下游買代理商的貨,大部分是因為貨好的關係,
不完全是因為代理商的關係;
換個代理商生意一樣可以做,上游不用買你的帳

3. 如果代理的東西利潤好,上游也會眼紅,
等代理合約到期就會想收回來自己做;
若代理商想繼續代理,就必須把利潤吐出來

4. 每一項新產品或新科技,都是單獨的代理權。
GE讓代理商代理工程塑膠粒,
不見得會讓同一代理商也代理添加劑;
上游也怕被代理商綁死。

5. 若是上游覺得代理商賣的不好,
一樣會想把代理權拿回來做。

6. 代理權也不一定只授權一家,
同一產品有可能授權給多家代理。

簡單說,代理商跟上游是既競爭又合作的關係,
唯一的保障就只有代理合約,
合約到期就會很頭大,要搶代理的生意的人爆多。
所以代理商也會留一手,也要防上游自己跳下來做。
以前三陽代理本田的車,應該還算賣的不錯,
不知為何本田最終還是把代理權收回來做。
三陽就改代理現代的車,
因為之前本田的車主名單他都握在手上,
馬上就可以改推韓國車。
像奧迪就是覺得代理商的車子賣的不好,
所以也結束代理權,自己設分公司。

統一超的例子也很明顯,
統一超在台灣非常成功,
唯一怕的就是7-11這個品牌被取消授權,
所以原本有自有品牌「統一麵包」,後來又入股「萊爾富」,
都是為了防止萬一的情況,
到時換個招牌可以馬上繼續營業。
另外統一超在進軍大陸市場時,
7-11這個牌子也爭取很久,因為上游想自己做大陸市場,
後來也是有條件地在大陸使用7-11的品牌,
可以想像得付出多大的代價才能取得7-11的大陸品牌使用權。

也許華立有特別的高招可以避開這些風險,
例如同時代理不同廠家的不同產品,
以避免代理權有變數時所損失的生意,
但是我並不清楚。也許有其他同學知道。


From: mikeon
Sent: Wednesday, August 12, 2009 8:02 AM

我很好奇,如果現在7-11把授權拿回去,
在台灣自己開店,
拼得過統一嗎 ?

上游要把授權拿回去,談何容易,
究竟客戶掌握在誰手上 ?
自己開店的經濟規模又要多大 ?

乖乖在超商也賣得很好,
為何不會眼紅,自己去開專賣店 ?

這番討論,
華立的競爭力在哪裡 ? 風險又如何 ?
正如我剛講過的,
「並不是單一原因造成的
外人,即便是產業分析師,很難探就其真正原因。」

所以只要看得出結果就好,
華立的產品夠分散,亦即多角化能力強
即便幾樣代理權被收回,
如同代工廠被抽單,
影響也不致太大

再看它的營收,也隨著電子業景氣的回升而好轉
由1月的5.85億元上升到7月的11.5億
顯見營運狀況正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